帶手機進校園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?學生不加控制和約束地使用手機究竟會有什么消極后果?近日,一堂堂生動有趣的主題班會課在內江七中舉行,同學們通過觀看視頻、飾演小品、自由辯論等活動,再次深刻認識到手機進校園的危害。
自落實“雙減”政策以來,內江七中就積極推進手機、睡眠、作業、讀物、體質“五項管理”工作,做到全覆蓋、齊步走、常態化,著力完善立德樹人長效機制,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,緩解教育憂慮,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學習生活方式,全方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。
嚴格控制手機入校 因事而異彰顯人性關懷
在初三(八)班班主任教師諶曉玲的記憶中,五項管理出現之前,學校對手機管理就很嚴格了,而且不僅僅針對初中學生,高中學生亦是如此。
手機管理不是簡單地理解為“禁機入?!?。內江七中制定了明確的手機管理辦法,既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,又在執行過程中充滿暖心關懷。
走讀生如需將手機帶到學校,須先到政教處拿申請書,寫明理由后家長、學生老師共同簽字,上課時統一放置在手機存放柜,放學時統一帶走?!巴瑢W們都會自覺遵守校規,平時班里的手機存放柜基本都是空的,偶爾有一部手機?!?諶曉玲說。
住校生則是在歸宿假返校后,將手機分班級放在監控室。另外學校還在宿舍、教學樓為學生準備了公用電話,供學生與家長聯系。這樣,既管控了學生的手機,又保證了學生與家長的必要聯系,家校溝通,形成合力,助力學生健康成長。
高效布置課后作業 保障睡眠提高學習效率
袁曉英是內江七中初一(六)班的班主任教師,主教道德與法治。從教27年,她對“五項管理”的實施頗有感觸。
以作業管理為例,幾年以前,學校就要求歷史、地理、道德與法治這類學科盡量減少課外作業的布置?!半p減”落地后,一方面作業更加精簡,練習以考綱內的知識為主,其他內容主要引導學生感知理解;另一方面有了課后輔導,學生的作業盡量都在課堂內完成。
每天,由科代表將作業公示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,學科教師相互監督。作為班主任的袁曉英也會特別留意作業量,了解學生狀態,合理提出建議。她還特意做了個調查,發現80%的學生回家寫作業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,大都能在9點以前完成。
作業管理求精,睡眠管理求足。提高作業效能后,學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,繼而能全身心投入學習。而學校也在保證開齊課程、開足課時的前提下,統籌安排作息時間,合理安排上午、下午的課程學習以及課間休息的次數、時長和方式,保證學生勞逸結合。
提升課外讀物質量 鼓勵運動促進身心健康
在管住手機、控制作業、增加睡眠的同時,學校也在積極推進讀物管理和體質管理。
針對課外讀物進入校園,學校不斷強化排查,嚴禁非法讀物進入學生書包。尤其重視對學生電子產品的管理,嚴防不良信息、文章、讀物毒害學生。推動師生共讀,建設書香校園,激發學生閱讀興趣,培養良好閱讀習慣。學生通過閱讀健康讀物,開闊了視野、陶冶了情操、增長了知識、啟迪了智慧。
健康的體質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,內江七中通過落實課程標準、創新體育特色、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活動、做好體質檢測等常規工作,倡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,不斷提高體質健康優良率和身心素質健康水平。
接下來,內江七中將繼續強化“五項管理”工作落地落實,并與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相結合,與“雙減”工作相結合,理清工作思路,創新工作方法,形成長效機制。全面提升育人質量,助力學生健康成長,為創建成渝發展主軸教育高地,打造“學在內江”教育品牌貢獻七中力量。